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摘 > 借助实践活动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借助实践活动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2016年11月11日 15:51:30 访问量:429
                                             北京市石景山区银河小学 杨素英

一、案例描述

在教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家庭的收入是父母辛苦工作换来的,来之不易要节省不浪费。我设计如下:

(一)课前教师设计调查问卷。

1.爸爸妈妈从事什么工作?

2.爸爸妈妈工作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或麻烦?

3.请爸爸妈妈讲一讲,工作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二)课前学生借助调查问卷,调查了解爸爸妈妈工作的情况。

(三)课上教师提问:“家庭的收入大多来自于爸爸妈妈的工作,你能介绍介绍自己爸爸妈妈的工作吗?”

学生1:我的爸爸从事汽车驾驶员培训工作已经四年了,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夏天T恤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冬天顶着寒风,踏着积雪在车下给学员讲解。每天说得口干舌燥,遇到接受能力差的学员,又得不厌其烦地进行示范与讲解,有时还得不到学员的理解,甚至被投诉。

学生2:我的爸爸是一名私企的项目经理,前段时间开拓新客户,做项目标书,因为现场还有很多细节,新项目催得紧,所以一上班爸爸就开始准备,赶紧开车赶到现场,甲方临时说有图纸要加上,到中午11点左右又往公司赶,又重新装订标出,就这样反反复复三次才做完整,连中午饭也没有来得及吃。

学生3:我的妈妈从事软件销售,为了销售一个项目要经历多次和客户沟通,了解需求介绍产品功能,写解决方案,协商价格和合同条款。有时一个客户需要谈上几个月,反反复复的沟通协调,还不一定成。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每一件小事都要尽心尽力,挣每一分钱都要付出劳动和努力。

学生4:我的爸爸现在是一家法制媒体的首席记者,平时主要负责的是深度调查报道的采写,由于工作的性质,每个月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出差在外,跑新闻现场,追踪和挖掘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有时甚至还需要卧底暗访,不仅辛苦而且还有危险。比如前段为了调查威海一家渔业公司非法雇佣黑劳工案,爸爸就以求职为名,冒险进入这家渔业公司,在他们的码头进行暗访,拿到了真实的一手资料,写出了两万字的《海上劳工》……

提问: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1:我的爸爸挣钱不但辛苦还有危险,以后我应该珍惜爸爸挣的钱省着花。

学生2:妈妈挣钱太不容易了,我今后不浪费不随意花钱了。

学生3:家里的收入不是白来的,我特别心疼我的爸爸,以后我花钱要节俭。

……

二、反思

看到教学片段,细心的人会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讲解,没有长篇大论的表述,借助学生参与课前的实践活动,课上轻而易举就达成了教学的目标,为此借助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建议:“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由此看来《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设计适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适宜的范围和价值,怎样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呢?

(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适宜的实践活动

马卡连柯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然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那么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时,不管多么新颖有创意的实践活动,如果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就不会达到引领学生生活的目的,也就无法填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的那条小小的鸿沟。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涉及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七个大主题,每个大的主题下又涉及众多小主题,为此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同样是我的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在进行“夸夸我自己”“他人眼中的我”“向毒品说‘不’”等教学时,选用交流活动类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容易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在进行“我们一起想办法“面对困难我能行等教学时,选用实践体验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在体验中成长。在进行“寻找身边的‘诚信’”等教学时,选用社会调查类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所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着选用不同的实践活动。

(三)根据教学对象设计适宜的实践活动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形式以及难易程度。实践活动设计的难度超出学生的能力所及,活动的目的无法实现。实践活动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实践的意义。所以设计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深了不行浅了也不行,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因此人的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脱离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再精彩的讲解也是生硬的灌输。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只有适宜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引领学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真正提升。

编辑:名师工作室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河南省教育厅 中国现代教育网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南省汝南县第三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河南省汝南县第三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