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摘 > 公与私的教育

公与私的教育

2014年09月26日 11:03:18 访问量:401

来源:高峰的幸福教育

前几天傍晚在楼下散步,看到几位老奶奶领着孙子、孙女在小公园里的桃树下面,爬上树、拽下桃树的枝头,让孙子、孙女们去摘残留的几个毛桃。

我想起在美国加州大学见到的一幕:在两座学生宿舍楼之间有一条校路,路两边是橘子树,上面挂满了橙色的橘子,更多的已经熟透落地,但是匆匆走过的人们,对举手可摘的橘子熟视无睹,没有一个人去摘了吃。

有人说: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到了教育的不同。

我们一直在进行“公”的教育,“一心为公”、“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天下为公”等等,教育孩子们为了“公”,可以牺牲或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没有法制作保证,如果人们的境界还没有足够高,“公”则成了 “私”的温床,滋生出无数的私利主义者。所以,在我泱泱天朝,不论公园、空地、街巷、院落等公共场所,只要有果树的地方,我们很难等到果实的成熟——就被“大家”摘走了。因为那是公家的、大家的,不摘白不摘。

而美国是一个十分注重“私”教育的国度(当然法律保护个人私利,个人也维护自己的权利),孩子从小就知道,属于我自己的私产,天爷老子也不能拿走,譬如未经主人允许而闯入家里,不管是警察还是什么人,可以用枪进行自卫而不违法。强调“私”教育的后果是:我的你不能随便动,同时你的我也不去随便拿。所以美国同行告诉我:这些大学的橘子树属于公有财产,而不属于我自己,所以我就不能去摘。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人成为人,成为合格的公民——起码,在公共场地的果实还没有成熟时,就不能随便采摘。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推进法制政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公”与“私”的教育?

编辑:名师工作室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河南省教育厅 中国现代教育网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南省汝南县第三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河南省汝南县第三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