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摘 > 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报告

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报告

2018年02月13日 14:53:13 访问量:558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在这里我考虑了一些更具体的事情,当我们把理念、目标理想都说的差不多的时候,必须有一些落地的事情,

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报告

。如果缺乏落地,一个好理念也不见得都变成现实,在我们中国教育改革中这种情况还是经常有的。

我报告一下我最近考虑的一些问题,应该来说,不管是对于“互联网+教育”还是现在的教育教学改变,如果能够真正解决一部分我所提到的问题,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管怎么变革都绕不开评价的问题,这是所有问题的“牛鼻子”。前不久在乌镇有一个非常成功的会议,我们最高领导人在这个会议上做出非常重要的关于互联网发展的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从农业、工业、信息等一个个革命走过来,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的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的新领域,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于这个领域发展的一些判断。这里并没有具体提到教育该怎么样,但是已经非常高屋建瓴,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及时重温一下这段话是很有必要的。

大家也知道在5月份的时候,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在青岛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教育信息化大会。在这个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来了贺信,使我们这些搞教育技术的人非常受鼓舞。其中有一段对大家来说应该是耳熟能详的话,这里还是想和大家重温一下: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昨天和前天在教育部,我和一些教科文的专家探讨一些教育改革方面的问题:教科文、OECD这样的国际组织能够做什么事情。这其中都提到了信息技术,当然我们所讲的信息技术更突出的是互联网,但是也包括其他的信息技术,互联网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抓手。


11月19号,刘延东副总理专门召开了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的会议,并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到我们在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实现了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使得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缩小了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推进了教育公平,使优质教育更好地汇聚了广大师生,提升了教育质量。中国的教育现代化确实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教育信息化给2亿6千万学生带来了实质化的改变,十二五的成绩喜人,这是对过去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判断。实际上5月份青岛的会议给我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向先进国家和组织学习的同时,要考虑怎么样为信息技术在全国全球发展中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和成功案例。大家知道教科文组织是覆盖最广的国际多边组织平台,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向我们学习这方面的经验,当然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确实有很多的成功经验。我也提醒在座的各位要注意到这样的变化,在学习的同时,应该更有责任去创造我们的一些探索和教育,我们应该往更前面推进自己。
现在我们回到今天要做的事情上来,从评价来开始谈问题,看看在具体的现实是不是会有一些评价上的改革。

我有一个非常初步的案例,虽然并不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是从这个案例角度来说,会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我们面临的大部分中小学可能都不是最好、最牛的学校,我们信息化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考虑绝大部分中小学常态使用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而不是最高精尖的学校。比如我参加到各地检查督导、作为专家发言等活动时,我一直要求看最差的学校。最好的学校都没问题,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推进,他们自己都能够有很大的动力去推进,但是中下层的中小学怎么样发展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就选了一个非常初步的案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下水平的中小学怎样使用信息技术以及他们面临的困境和考虑。


这是上海闵行区的一个学校,这个学校非常新,是两个学校合并而来。这个学校原本是一所普通的高中,我调研发现,学校孩子们的母亲百分之五十左右是高中学历,在上海来说这个人群结构是比较低的。而且这个学校的孩子对于自己今后能够上一般的大学的预期比例是非常高的,所以这所学校并不是生源很好,师资力量很强的学校。这所学校前年更换了了一个新校长,主要是对学校进行改革,他用非常廉价的技术手段,做了一些改革。大家知道,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校长可控财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他用了一些非常廉价的系统进行改革。他首先抓的是作业的系统,要求理工科的老师每天把作业推送到作业系统平台上,孩子们做完作业以后,在晚上某个时间点教师会把作业的答题微视频上传到网络,方便了家长检查孩子作业。比如说八点以后检查孩子做作业,让孩子打开视频看看每一道题是不是都对了,如果答对了就过,如果不对就可以要求孩子看视频,后台能够收集到看视频的孩子人数,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孩子做作业的情况。这也是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小的方面的改进,这个廉价技术能使老师非常快的知道孩子做作业的情况,对家长来说这个要求也非常容易达到,甚至还可以有更精细的分析,对孩子进行个别化辅导,很好得解决了孩子的作业问题。该校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较好得利用了Pad的表决器功能,课前可以让学生使用表决器复习学过的内容,并能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中讲授新内容的时候也可以使用表决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讲完课也可以用选择题进行复习,这些都是常用的教学手段。
这些手段的使用解决了一部分上课问题,课前预习阶段也有一部分翻转。这名校长理念很新,要求一个视频要足够短,因为孩子的耐心是有限的。教师要参与到视频制作中,孩子最喜欢看的是老师让他们看的资源,老师最愿意推送给孩子们的资源是老师参与创造的资源。他很成功的在短短的半年左右时间把作业、上课、预习三个阶段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预习实际上还包含一部分的翻转的含义。去年该校的高考成绩上升了20%多,今年在此基础上又有所上升,迅速变成了当地公办高中的上游学校。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过程性评价发挥作用的案例。
这个学校很好的解决了一个我们在“十三五”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现在有一些实验班是通过公办经费给孩子们配平板,但是想给全中国的孩子都配平板,单靠政府的投入是做不到的,必须由家庭支付费用。有一些地区有一些家庭强烈反对老师要求买平板,但是这个学校很好得解决了这个问题,学校提供给孩子们价位不等的几个机器型号,并提供了购买地址,学校完全不参与购买过程。平板购买后,给给孩子们设置好能够操作的平台,避免孩子们没有节制的上网。毕业后,把这个平板设置回来,孩子就可以自由使用,

教育文摘

《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报告》(****)。开始的时候,是劝说家长自愿购买,因为这个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并不见得都很富裕。但是因为合理解决了以上问题,家长比较容易被说服,现在几乎所有学生都购买了平板电脑,成功起到评价的作用。
同一个区的教育学院做了一个很好的评课系统,把全区所有的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联在一起,要求全区的所有老师都必须在自己学校的多媒体教师有一张排好的课表。每一个学期教师必须在多媒体教室上四节课,媒体教室可以时时广播。全区教研员就可以根据这个排表,在办公室里观看视频上的不同学校的任科老师的讲课情况,包括教室全景、教师、学生、PPT等多个镜头。老师们可以将课堂讲课视频共享,教研员可以对老师们进行打分。如果某个老师一学期四节课完成后,觉得某一节课讲课效果不错,他可以将视频正式上传给教研员,作为他的一师一优课。
现在我们的信息化面临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所有的条件都跟信息化有关,所以教育部各个司局、各个处都给信息化的事情下指示,到下面晕的一塌糊涂,所有的事情都得干,所以一线的老师非常辛苦。这个区自身下面有一个协调,几件不同的事情可以通过一个平台有说法。如果推送了四堂课中比较好的课,就算做一师一优课,如果教师获得了某项奖项,就看作教师通过了信息能力提升工程,解放了一线老师的体力和精力,这也是一方面的启示。

这个案例本身并没有说明太多的问题,仍然是技术对传统的流程进行一定优化的案例,而不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性的案例。


这些网站都是我们都知道的、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网站,我的评价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应试教育发挥到极致。另外一些网站可能具有一定的颠覆性,但是更多网站做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把应试教育发挥到极至,而且基础教育界就是为了满足这方面的工作。


教育信息化提升了教育质量,但从客观上来讲,我们对于信息技术强化应试教育的担忧也有一定道理。实际上,通过信息技术使应试教育发挥到极致的做法是不是“互联网+教育”,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
什么是“互联网+教育”,我觉得有时候很难完全的有一个非常精准的答案,我有一个从腾讯下载下来的小视频,介绍了一所大学的基本情况。这个学校有一些课程全部是用一些新模式来进行,我个人理解,这些课程的开发,对于培养面向全球的、从事商务或者是从事文化推广的人才非常重要,但是并不见得所有人才都适合用这种模式培养。比如一些高精尖的学科是不可以使用这个模式进行学习的。
我们曾经给领导写过一个专报介绍这个密涅瓦大学,它是一个用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完全新的大学,如果社会上承认该校发的文凭、证书,学生也可以在社会立足,这也是一种创新。这个学校的课程希望全球浸润式体验,是一个重新改造的课程,会有终身的服务,通常学生会进入到高端企业实习,也会被高端企业优先录取。

实际上,我们理解“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或“互联网+教育”,如果说“教育+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一种手段,将教育理论理的更顺畅一些,而“互联网+教育”就是教学流程再造,用互联网的思维把教育现在的一些模式重新再造,谁加谁本质上有点不一样,但是我不太在乎文字游戏上的区别,所以我也没有写文章论证过两者的区别,这不是我最想关心的事情。


我在前两年做过一点小小的研究,在上海找了一些顶尖的学校做了调查,信息技术在高中使用的情况并不乐观,学生认为教师总是或者经常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比例最高为8.4%,最差为2.3%。我们怎么来判断这个问题,今天在座的都是搞教育信息技术的,已经把这个东西说的很好了,但是为什么一线老师不用呢?实际上在选择具体的教育技术时,每个教育参与者都是很理性的,得看这个技术对自身有什么作用。当面对不同的动机、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类型,老师和同学们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东西。现在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参加高考,高考的学业考试目的主要是对那些指向性明确、获得性强的技术手段获得精准性使用,比如刷题技术软件会被不断练习。信息技术的这种所谓的开放性、互通互联对高考没有太大的利益,高中阶段没有必要过多使用信息技术,这个问题是信息技术面临的本质上的障碍。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评价仍然是高考评价,所以刚刚讲的那些网站,把应试发挥到极致并不奇怪,因为这是家长和老师、学生都需要的内容。
评价内容和方式应该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如果评价内容和方式不改变,再怎么说互联网好也不能很好推广。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这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说上海纽约大学的招生,是通过校园日活动开展。首先有团队活动考察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协作能力。第二,有模拟课堂考察学生的求知、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第三,有一个学生和老师的Q&A,通过互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和英语口语。最后,面试及写作,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上海纽约大学校园评价方法。该校的校园日通常从第一天下午报道开始,到第二天下午五点以后结束,要超过25、26个小时。实际上从学生一下飞机、下火车被学长接到的时候就开始打分。我个人觉得,上海纽约大学的这种招生方法,让学校成功招到了高考考分高、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但是这个成本非常大,因为他只招151个中国学生,但是要有1:3的面试机会,这个过程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完成。

评价的内容必须去探索难以测量的能力,去测量很难测量的能力,包括人体沟通、交流、合作、运行、坚韧、自律等。我们认为某些穿戴设备的记录,可能有利于做这样的评价,但是这些设备的使用才刚刚开始,但是肯定会越做越好,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能用来进行一些过程性的评价。上海基础教育还在推绿色评价体系,这个评级体系有一个副的很好的作用。如果绿色评价体系真的能在上海推行,借读这件事情在上海就会被杜绝。借读是一件屡禁不绝的事情,如果把过程性评价加进去,这个问题就会发生变化,所以这也是一个需要大家注意的问题。


这是一个刚刚发布的美国2016年教育信息技术的计划,提到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next generation digital assessments),即下一代的数字评价,数字评价就包含一些过程性的东西。计划里比较了一些评价的不同,比如从时间角度来说,作业评价中如果有数字化的手段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但是传统的方式是第一天写完,第二天提交,第三天发给学生;传统性评价下学生的可获取性只有一些有限的方式,但是数字评价下学生就会无时无刻不被监控;传统评价下只有一些固定的考试模式,但现在可以是一种自适应的考试模式;原来的反馈是延时的,现在是实时的;原来的题目类型是传统型的,现在是增强型的,可以使用很多新的手段。以上都是美国在新的教育信息技术计划中提出的挑战。


伴随式的评价在数字时代迎来了发挥作用的机会,因为数字时代才能实时的监控数据和反馈,很多评价都能实时发生。伴随生活的全领域才能测出所谓的难以测量和测不出来的问题,伴随学习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看学习的评价。第三,还有个体适应体,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还可以把考察分为现行和适应性,大家知道我也经常谈一个问题,美国在大规模考试上很多年前就实现了机考,但是我们中国的机考发展是很慢的,我们不敢在一些重要考试中使用机考,不重要考试中的机考也不是自适应的,而是一个题库式的,只是题目的顺序会有变化。真正自适应是根据学生答题的准确率提供下一道试题,这在西方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我们不敢用,因为不能保证有那么多机器处在同一个性能状态中,而且机器总是有限的,学生只能分拨考试,又不能跟家长和学生解释,为什么第一波考试和第二波考试是一样的。所以整个问题实际上在中国是很难的,使得我们纸笔考试的成本虽然很高,但是有没有考查出学生的难以测量的能力。
我们的问题是,在东亚纸笔考试如此盛行的文化下,信息技术辅助的伴随式评价是否可以有所突破?我们中国人有非常严重的公平教育,纸笔考试从汉唐开始是就公平的。但是我们中国人的公平一个判断,是基于把所有人看作是一样的,这实际上就是不对的。我们对于公平的焦虑,甚至在现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我个人觉得还没有完全爆发出来。所以我很希望大家认真的考虑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对那些难以测量的能力,能不能提供新的机会。这种机会如果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做得更好了,才有可能改变我们的教学和考试,否则都是空谈。
谢谢大家!
编辑:名师工作室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河南省教育厅 中国现代教育网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南省汝南县第三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河南省汝南县第三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