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文摘 > 学会尝试-21世纪教育的强烈呼唤1

学会尝试-21世纪教育的强烈呼唤1

2017年05月25日 09:06:34 访问量:261

原载于<邱学华尝试在线>
烟台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系教授 苏春景

  当人们以饱满的热情迈入21世纪之后,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对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最近颁布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基本点:1、学习认知;2、学习做事;3、学习与人处世;4、学习和睦相处。这当然道出了教育在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但对于中国教育来讲,我们思考最多的仍然是,为什么中国学生考试得心应手,而一走向社会则少有创新,无所适从?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呈现两大迹象:一是网络教育、远距离教育的急剧膨胀,在硬件方面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是采用各种方式,如大力实施综合课程等,减轻学生负担,以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但从根本上讲,网络的引进充其量只是教学手段的改变;在升学制度没有废除的情况下,仅依靠减负只能治标不治本。20世纪的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但大多是教育体制的接轨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学生的自动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未找到合适的途径。它们都不能使中国教育产生质的飞跃,唯有通过教育理念的改革,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残酷现实,欲使中国教育走出困境,我们的选择是,应尽快使学生"学会尝试"。
  一、提出"学会尝试"的依据
  (一)现实的痛苦反思
  中国自古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孔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家,造就了"尊师重教"的风气。中国的国民一向舍得在教育上花钱,中国的学生读的是世界上最难的教材,花费时间也是最多的。但最终的结果是,当代中国少有世界级的大师人物,少有影响人类进程的重大发明,出现了"只开花不结果"的教育现象。这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披金挂银,从不空手而归。但令人激动的场面隐含着人们深深的思考,这些成绩的取得,大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突击而来,选手们学得的只是应试技巧,是用已有的公式、法则、定义解决问题,而缺乏创造的底蕴。可以设想,这些被免试推荐升入名牌大学的人,很难在未来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有所作为。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在标志科学最高奖赏的诺贝尔奖金中,世界已有400多人获奖,有的仅一所大学就有几十人获奖。但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问津。因此,我们只能称奥林匹克竞赛奖章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炫耀。中国的初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在世界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最近几年,外国的中小学生纷纷到中国留学,外国的中小学校竞相招聘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美国的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的高等教育却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原因很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美国的小学生没有过多的拘束,有很多的尝试机会,发散及思维能力极强。中国的小学生从不想尝试,只知道学习就是标准化的死记硬背,辐合思维能力很强。打开我们的小学课本,就会发现需要背诵的东西实在太多,好似背下来也就理解了。这是中国教育自身的悲剧。
  2、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学研究人员,但大都千人一面,缺少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很少提出对立的学术观点和体系,没有形成学术流派。所谓的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多为验证性实验,文科则表现为相互抄袭。这是中国教育事业带来的最大隐患。中国教育的不良表现形形色色,但最根本的中国没有创造性。一个民族的创造力生成,需要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更需要一种创造的文化氛围。欲使中国教育走出困境,不能单纯地依靠网络的外部引进,也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办法的改革,而应在教育理论上进行彻底的革命。笔者认为,从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起,让学生树立"学会尝试"的观念乃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3、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企业,企业中有众多的博士生、硕士生,但世界级的名牌都少得可怜。相反,瑞士是一个小国,却拥有手表、巧克力、军刀三大世界名牌。我们不禁思考,中国的教育怎么了,基础教育抓的轰轰烈烈,职业教育各有千秋,但一运用于实践就无声无息。这是中国教育投入的失败。
  真正意义的学习不能只看与标准答案的符合程度,而应关注学习的过程。学会尝试,是从问题开始,经自学自我解决问题,再经讨论才去听教师讲解,是有主体意识的学习。"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其具体步骤是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习讨论→教师讲解。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二)现代教育家的共同主张
  "学会尝试"是20世纪教育家的共同主张,大教育家叶圣陶在半个世纪前就批判教育的单向灌输现象。他说:"从小学到中学,老师只是来讲的,学生也只是来听的;大学生也是这样,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和习惯。"①人云亦云,不思进取,缺乏创造的渊源正是"先教后学"的机械模式,只有让学生学会尝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关于这一点,叶圣陶给以生动描述"老师讲,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好比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②由此看来,学习分为三步:牵着走→旁边护着→自己走。这与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是根本对立的。叶圣陶的教育观实际上可表示为:教师帮学生→学生大胆尝试→学生独立学习,中间一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当代教育最有效的一步。没有尝试学习,学生永远不会独立学习,要想让学生尝试成功,就要扶着他走,而不能你讲我听。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对许多问题的看法都入木三分。他对儿童教育尤其有许多闪光的见解,其中蕴含了"学会尝试"的呼唤。他以"小儿学步"为例,深刻揭示了尝试的意义。他说:"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是愚妇人,都是以急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能够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多也还是不会走路的。③这里鲁迅表达了以下观点:(1)对尝试中的失败,要有心理准备。"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④(2)期待儿童尝试成功;(3)没有尝试的学习,永远不能学会学习。与此相适应,鲁迅对于长者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长者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⑤这与尝试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是一样的。鲁迅对尝试者、创造者给予很高的赞扬,他一向鼓励人们去开拓、去尝试、去创造,这可从他对"路"的看法表现出来,"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⑦走"路"恰如"学习",没有尝试的精神渗透其中,只能退化为机械的模仿。
  在20世纪,既有博大的教育理论研究,又有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实验的教育家中,陶行知当推第一人。他最有贡献的思想是创造教育思想。他明确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做的法子就是不断尝试,自己探索。
  学会尝试的思想有一个长久的历史,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尝试的历史。对社会作出贡献者,有相当数量的是在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如发明大王爱迪生、数学家华罗庚等,其成就至今仍让科班出身的学习者望其项背。学会尝试的理论也有近百年的发展过程。20世纪初的桑代克首次提出尝试错误法并进行大量实验,突出了尝试在学习中的地位。20世纪后期,中国的教育改革者围绕"尝试"展开大规模的实验并升华出各具特色的教学理论。邱学华进行长达20年的尝试教学实验,孕育出的尝试教学理论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另外顾泠沅提出"尝试指导,效果回授";上海闸北区八中提出"尝试成功",即是针对当代教育弊端而进行的发难。遗憾的是,"学会尝试"还未作为一种理念扎根于中小学教师的心目中,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尝试的地位与作用。
  二、"学会尝试"的理性分析
  (一)"学会尝试"可改变学习的基本素质
  邱学华的尝试教学萌芽于小学数学改革实验,后延伸到中学、大学及幼儿园,具有长远的眼光。眼下有人感到中国人的创造素质较低,就说大学教育不行。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而应寻找教育的最终根源是基础教育满堂灌,学生懒于思考,从未尝试。幻想通过训练引导大学生搞发明创造,只能是异想天开。明智的做法是,在孩子一有学习能力,就要点燃起尝试的火花。一个人的研究与创造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如中小学只会接受,不敢也不会尝试,大学生决不会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尝试要求学生独立自学,如自选研究论题、自学课本和参考资料、课外时间进行尝试性研究活动等。如果学生从小养成了"研究"习惯,长大之后必定以探索的目光看待一切学习活动。
  令人高兴的是,"学会尝试"口号的提出与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一致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研究性学习已被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要求高中生必须修满288学时。"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通过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精神。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即让学生尝试学习,没有固定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尝试的过程。高考实行"3+文理大综合"的改革,越来越重视综合课程。这是让学生尝试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创造性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课程计划中强化以"社会实践与调查"为主的活动课程,意在使学生尝试了解社会现象,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这与以接受前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教育是面向现实问题的大胆尝试。

编辑:名师工作室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河南省教育厅 中国现代教育网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河南省汝南县第三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河南省汝南县第三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